|
我先投篇稿子,是我这段时间在重钓网浏览百家,然后从一个叫《钓鱼野人》大师的所有文章中提取出来的精要,从饵料,票,选位等等,讲的比较透彻,我自己已经熟读3遍,并整理成了WORD文档,自己感觉读了之后自己的理论知识完全上升几个档次。帖在下面!
这开花老玉米制作其实也很简单:
先将老玉米用温水泡半天,然后放高压锅压20-30分钟就可以了,原则上是玉米粒基本都开口。最后加适量的糖密封。当然奢华一点可以加蜂蜜效果更好。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上钩的玉米粒一定要去皮,这样不会因为水泡变黑影响效果。玉米粒挂钩时应该挂钩背上,一定要露出钩尖!
【钓鱼野人原创】关于野钓用漂的一点心得
我酷爱野钓,常言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经常泡在水边,难免思考水中的事情,自然就有了一些心得,发在这里和广大钓友交流,虽为一家之言,但也是多年钓鱼经历的积累。
首先谈谈野钓用漂的选择。因为野钓不比竞技钓,情况复杂得多。竞技一般把漂的灵敏度放第一位,其次考虑的是稳定性。但是有一些情况却是竞技钓不可能遇上的,比如走水现象,杂鱼过多,水底不平等。。。。。当然有些问题可以在别的方面克服,比如杂鱼多可以考虑大比重而且味道淡的饵料。走水现象也可以用大比重饵料钓跑铅解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能通过漂的选择进行改变的话效果会更好。
上面所说的一些也只是野钓中的一些常见情况,这样自然就对选漂提出了要求,经过自己多年的总结,一般的漂都具有下列特性:
长标尾---到位前的行程长,适宜钓接口
短尾标---到位快,适宜钓滑口和乱口鱼。
细标尾---灵敏度高,适宜钓对象鱼和轻口
粗标尾---醒目,适宜钓混养
竹脚---翻身快、水阻大、鱼讯准确、顿口清晰。适宜钓浮和快鱼。
短碳脚:翻身适中、水阻小、鱼讯敏捷、清晰。适宜钓快鱼。
钢脚:翻身极快、水阻小、鱼讯幅度大,稳定性好。适宜钓快鱼和有风或者有一定暗流的环境。
粗短身软尾浮标——适合钓翻身
粗短身硬尾浮标——适合钓中下层
短身短尾浮标——翻身最快、适合钓水皮,
长身细硬长尾浮标——适合钓中下层快鱼。
小号细长身细硬尾浮标——适合钓底层滑鱼
细长身短软尾浮标——适合钓底层轻口滑鱼
急收肩(端肩膀)长身细硬尾浮标——适合钓涮口滑鱼
竹脚短身细硬尾浮标——立起快,到位也快
漂和饵一样,没有万能饵,是因为鱼对食物的喜好往往由水质决定。每个地方水质不一样,酸碱度不一样,鱼喜欢的食物自然不一样,同样没有万能漂,根据漂的特性去选适合你所需要应对的环境自然就容易多了。
比如我要钓的环境是这样的:阴天有风,因为是电站小水库在发电的时候所以还会定时出现走水现象,更具体是白条比较多而且底层目标鱼个体不大。根据这些条件我选择的漂就要求具有一下特征:阴天漂尾要醒目,有风选扁形抗风尾,走水和白条多就要求饵比重相对较大,同时也就要求加大铅和饵的下底速度,那么必然选择吃铅量大的漂,这样漂肚自然要选相对大一点的,但是漂肚大受流水冲击也就大了,最好就选择细长身三菱形漂肚或者钢脚漂。同时考虑目标鱼不大,吃口自然小,漂尾尽量选细尾漂。
通过上面分析,这样就明确了今天用漂特点:短钢脚,细尾且尾目一目加粗抗风尾细长身短尾3#漂。同时注意饵的比重大一点,味道淡一点,子线也要求短一点,再配合钓跑铅,效果相信会更好。
总之不要幻想一漂钓尽天下江河,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漂才能保证有更好的渔获。
[【野钓钓鱼技巧】] 【野人原创】台钓钓位选择的一点小经验
经常听到钓友说自己的钓位和别人就差几米,可是别人连连上鱼,而自己的漂就象丢水缸里一样,动都不动一下,即使用和别人一样的饵效果还是一样,究其原因主要是钓点选择出了问题。
同时还有很多朋友对台钓认识上有误区,觉得台钓一般采用的饵料,雾化效果好,相比传统钓有诱鱼的优势,所以就错误的认为台钓就不受钓位限制,其实这就大错特错了。
要认识到无论多好多强的诱鱼剂都有一个作用范围,一旦超出他的作用范围,鱼是不能感知到的,又怎么能把鱼诱到窝里来呢,所以无论是传统钓还是台钓必须使你的诱鱼剂作用范围内有鱼道或者鱼窝,这样才可能使你的窝子内鱼长钓不断。不管鱼道或者鱼窝,他们的形成都是由鱼的生活习性决定的。
鱼类最致命的缺点就是有趋食性,趋氧性,趋温性。充分利用这三性,钓鱼当然就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从鱼的三性可以看出:鱼类更喜欢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食物丰富的水域生活,所以钓位选择尽量有进水口附近的位置,或者下风口,主要是这些位置氧气充足,同样冬天尽量选择水深或者向阳背风的钓位,而夏天却要选择岸上有树水中有草能遮阳的地方,主要是因为鱼类在不同季节对温度要求不一样决定的。
但是最重要的钓位选择要求还是尽量选择长期有食物的地方。这里自然会形成鱼道或者鱼窝。
首先说说鱼道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鱼在水下行进的路线。鱼道形成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长期自然环境影响形成的,他是一种生物钟,比如鲫鱼,每天上午8-10点和下午4-6点是上鱼高峰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是鱼类洄游决定的,也就是每天两次到浅水觅食特性决定的,这也是谚语“浅水吃,深水耍”说的情况。这样自然中午时候鱼一般不好钓,谚语“神仙难钓午时鱼”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水流形成的,从物理学来说水中的食物最先沉淀的水流的外恻,主要是外恻水流速度永远低于内侧,这就是钓鱼要钓弯的原因,也就是钓洄水。同样水的表面正常情况下水流速度高于底层,这也是钓鱼钓坎的原因。就是水下面深浅交界处的下面,由于上面两种水流作用的原因,水下自然回形成一个食物带,这就是鱼道。
下面再说说鱼窝,所谓鱼窝就是鱼类最喜欢积聚的一小面积范围,这里鱼的密度比别的地方大得多,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呢?钓塘的朋友基本都知道,老板经常在固定位置喂鱼的地方肯定就是鱼窝,这是鱼类对食物的条件反射形成的。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鱼类天生有自我保护行为,这种行为决定了他们喜欢呆在有障隘的地方,比如桥墩,水中的倒树,大片的水草带等,这些地方往往就是所说的鱼窝。
现在已经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了,因为温度低导致了鱼的活动范围缩小,如果不找到鱼窝,想有好收获那基本是不现实的。冬钓选位应遵循避风,向阳,钓深,尤其是水下有凹槽的地方。
这一时节鱼儿为保持体力减少活动,所以尽量选择水流较缓的水域为佳。
正因为如此,谚语才说;“七分钓位,三分钓技”。没鱼的地方你用什么办法都是白费力,所以我们应该多了解鱼的习性,那么钓鱼的时候就事半功倍了。
[【野钓钓鱼技巧】] 【钓鱼野人原创】关于水质与鲫鱼偏口现象的一点感悟
很早以前就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相信很多钓友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鱼类的偏口现象,水库和池塘的鱼偏口大家好理解,这个往往是由于饲料的投喂所引起的,比如一个水库长期投喂颗粒饲料,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用这种饲料粉碎或者用水化开后加拉丝粉钓效果就很好,这就是所说的原塘料钓原塘鱼,但是如果那里经常投喂的是麦麸的话,显然如果再用颗粒饲料制作的钓饵钓鱼效果肯定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没有万能饵的原因。
对于野钓来说,引起鱼的偏口现象不光食物本身的原因,还有水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所以在这里,我今天想说的是怎么在用原塘料钓原塘鱼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渔获,以及野钓中根据水质选择钓饵的问题,这就不得不谈谈水质对鱼类吃口的影响问题了。我将水质归为两大类:
一:水质的肥与瘦:
水质肥往往伴有丰富的藻类和微生物,这些生物的出现往往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尤其是现在很多地方因为饲养花白鲢的原因,过多的施用化肥促使藻类和微生物繁殖以保证花白鲢的食物供应,而藻类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必然造成水体浑浊且伴有异味,同时也造成了底层目标鱼觅食的两大感觉器官(视觉和味觉)的钝化。自然发现食物的能力会降低,那么只有加大对其觅食感觉器官的刺激才能提高上鱼率。显然提高水体能见度对钓鱼人来说是不现实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对鱼类味觉的刺激。经过本人多次实验,针对肥水对饵料加酸或者加臭基本上都有很明显的效果。加酸我一般是直接加醋开饵,加臭就麻烦点,我是用压榨菜籽饼用水泡制,经过自然发酵而成,用时取其液体加原塘水开饵。
水质瘦是指水质清澈,水体内食物少,能见度高的水域。这里的鱼类往往觅食感觉器官灵敏,觅食积极性高,动作敏捷。所以饵料选用往往应该以清淡,自然为主,尤其以自然的荤饵效果最为显著。切不可以盲目的加大味道对感官的刺激,往往适得其反。
二:水质的软与硬: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的酸碱性,对于偏酸的环境下,往往鱼类感觉器官反映要迟钝得多,所以饵料选择尽量符合其酸碱特性的素饵,在钓点周围形成一个局部的高浓味区,这样会发现你的钓获往往高出旁人很多。而味道尽量选择酸,甜,自然类的腥或臭。偏碱性水域往往就是我们所说的水质硬,即水体含钙量高。比如四川和广西一些石灰石地带,这里往往也水质清澈,水体内食物少,能见度高,在这些水域垂钓最佳饵料就是自然的荤饵,比如蚯蚓,红虫等,效果非常明显。
总之没有什么所谓的万能饵,只有万能的应对方法,一定要根据环境选适合的饵料才可能有更理想的钓获。
顺便我也谈谈大家非常感兴趣的台钓对付小杂鱼方法吧。
首先要排除放乌棒 鲶鱼到窝子里吓跑小鱼的玩笑想法。
哥一般有两个办法对付。
其一:
通过实验有两个现象相信大家都比较赞同吧
一:钓鱼一般先上杂鱼,比如白条或者菜板,因为他们是目标鱼的开路先锋
二:大鱼进窝后小杂鱼自然会减少
这不就简单了——重窝伺候,一定要让窝内有残留!因为你如果每次抛的饵都被小鱼截食完了,窝内无残留又怎能留住大鱼?无大鱼有何以驱散小杂鱼呢?
又有朋友要问了,那不是成本整高了,这个简单!哥就是每次3元一袋250克的红虫颗粒发散打窝,你说成本高不高?要知道一袋这玩意发散后可是小半盆哦!
其二:
就是打重窝钓窝外
方法很简单,先判断出到底是什么小鱼在闹窝。根据他们的食性将他们喜欢的食物用纱布包裹打窝,耐心等小鱼聚集在纱布周围后再于窝外半米左右开钓往往有惊喜,这样的好处还在于小鱼虽然聚集在纱布周围却并不能吃到饵,所以往往经久不散,再加上小鱼都有共同的本能,那就是喜欢往鱼群密集的地方聚集,这样你就可以安心垂钓了。
仔细研究下鱼的生活规律和摄食习性就明白有两个铁律:
一:我们经常垂钓的目标鱼往往喜欢在障碍处生活,无论是杂食还是肉食性鱼类,对杂食性鱼来说那里便于躲藏,比较安全。但是对于肉食性鱼类来说那里食物丰富,便于偷袭,这就好比非洲大草原,哪里有肥美的水草,那里就有成群的角马和野牛,同样那里就会出现尾随而来的狮子和鬣狗。这是适者生存法则决定的,没人能改变!
二:鱼的摄食习性分两方面,一是本能支配,一是条件反射。本能支配就是不停的去寻找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并用正常的方式吞下,条件反射就是本来就并不喜欢吃或者只是现在不想吃,仅仅因为好奇或者领地意识造成的去驱赶或者咬噬。
在大多数朋友眼里看到的是抖灰面不过是传统钓的改进版,其实这认识太肤浅了,当然,主要是几个认识误区造成的。
误区一:卧漂不如立漂灵敏。哥只能说此言差矣!漂什么时候最灵敏呢?无非三种状态:饵悬浮,漂在行程内且漂横切面积小。第一二个状态玩过台钓的都明白,不多说了。比较关键的横切面积一般少有人关注,其实这道理很简单,每拉下单位切面需要排水就等于要克服的浮力,想想就知道如果用轮船做漂,这大漂每下降一目要多大的鱼才行!所以他的灵敏度可见一斑了,所以说你只要做到那三点其实用什么漂没区别。不过要提醒一句的是选了切面小的漂自然只能配小钩细线上小饵了。
误区二:台钓不用打窝,一阵狂拉凭借饵的雾化就可以达到诱鱼的效果,这话不全对,每样事物都有局限性。到了冬天鱼的活动范围变小,主动觅食愿望随温度下降而下降,如果没找到鱼窝,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所以即使用台钓哥在冬天也经常多打两个窝,哪里好钓钓哪里。可是啊,台钓移动位置那是不方便得很的!好在抖灰面就可以轻松化解这个难题,这也刚好对了抖灰面那“勤打窝子多走动”的路数了。
误区三:台钓可以大小通杀,各类鱼种全拿下,只要简单的换下饵的品种就OK了,当然,这不得不说是台钓的优势,但是抖灰面一样可以在灰面的味型上做文章,更可以抖蚯蚓或者红虫等活饵!哥眼中的抖灰面他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有别于其他钓法的一种钓技。不是生搬硬套的只能面团做饵。
[【野钓钓鱼技巧】] 【野人原创】浅谈野钓中的打窝
野钓对钓鱼人来说是充满诱惑力的,吸引人的不光是渔获,更多的是野钓的山水环境 以及不可预知的神秘,所以野钓的精髓也就在对每一个“下一竿惊喜”的期待中。
但是野钓不比塘钓,有渔谚说得好:“三分钓技,七分钓位”,这说出了钓位选择的重要性,同时又有渔谚说:“七分窝子三分饵”,窝里没鱼饵再好看你怎么能把鱼钓上来?
所以选好钓位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做窝了,窝子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渔获的多少,那究竟要怎样去做窝呢?
首先就是窝料的选择,这个可是有一定讲究的,每种鱼对食物的喜好不一样,必须要区别对待。肉食性鱼类与杂食性鱼类肯定使用窝料不一样,比如钓鲶鱼最好的窝料是动物骨头,鸡鸭内脏等,如果钓花白鲢相信炒熟的豆渣应该是我用过最具杀伤力的窝饵了,因为他比重小,扩散快,粉末细,招花白鲢的效果简直是立竿见影,而且一旦进窝,连石头都砸不走!
上面说的是材料选择,下面再谈谈味道和状态的问题,这往往是钓鱼容易忽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细节,大家都明白窝料味道扩散越远诱鱼效果越明显,所以尽量选择有穿透力的材料,我们所说的水中穿透力强不是简单的指味道大,确切的说是在水中溶解比较快容易扩散开。比如常见的酒类,VB,以及一些不常见的诱鱼剂,如氧化三甲胺等。。。。。。。
但是这里又出现一个矛盾,那就是如果鱼虽然进了窝,但是如果鱼儿对窝料的兴趣远远大于钓饵的兴趣,相信你的钓获也不会怎么样,这就要求不光是钓饵比窝料具有更好的味道,更适合的状态,而且还有让进窝的鱼看得见闻得着就是吃不到!才能形成诱鱼快,留鱼久,而且处于一种饥饿的最佳状态。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窝料中不但要有溶散性材料而且还应该有一定量的颗粒材料或者块状材料,当然不怕麻烦利用纱布包裹一定量窝料抛在已经做好的窝子里,效果就更持久,基本上只有鱼进窝没有鱼离窝的现象发生了。
相信很多钓友都遇上野钓中小鱼闹窝现象,大多数钓友都搞得无计可施,其实把刚才谈到的窝料话题引申一下,就不难找到解决方法,我一般对付小鱼闹窝方法分三步做的。
一:先换小钩,半个小时至少能钓到一条闹窝的元凶,再根据具体闹窝的鱼种选择他们最喜欢的窝料
二:不要急于垂钓,先在窝内撒一点窝了后再将窝料用纱布包裹打重窝
三:半小时后在离窝50-80CM的距离进行垂钓,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是马虾闹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钓离底,同时尽量降低饵料雾化,如果是白条在降低饵料雾化同时还应该加大饵的比重,对于小麻骖千万不能用活饵,一般换味道清淡一点的饵料就可以了,总之每一种小鱼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小鱼都被吸引到窝子里去了,加上纱布内的饵是吃不到的所以他们一般都聚集在纱布袋附近不散,而往往个体大的鱼抢食不过小鱼的,也就在窝外附近徘徊,所以钓窝外一般都有大惊喜!
这水煮麦子制作异常简单:
先将麦子在温水中浸泡半天,然后上高压锅煮20分钟即可,此时麦子刚好被煮开花,垂钓时候,先打半斤做窝,一般原则是2小时补一次窝,每次一小把,其余时候不上大鱼不补窝,上了大鱼可补小半把。
该饵不需要添加任何诱鱼剂,否则适得其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