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鲫鱼和鲤鱼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鱼类。北起黑龙江,南迄海南,自西至东,从高原到海滨,凡是有水之地皆有鲫鱼和鲤鱼,而且不管什么钓法都能钓到它。可以说,几千年钓鱼主要就是围绕着鲫鱼和鲤鱼展开的。
然而传统养鱼以青草鲢鳙为首,除中原和北方有养殖鲤鱼的习惯,长江以南只是因增产需要才投放少量鲤鱼,所以极少有以鲤鱼为对象鱼的。另外鲤鱼生长快,以底摄为主,用传统钓鱼方式很难实施钓快鱼,故一般多作为钓混合鱼的对象。鲫鱼作为池塘养殖对象主要是作为搭配鱼种,可是从70年代引进了日本的白鲫,以及后来推广养殖“异育银鲫”后才成为池塘养殖的重要对象。
自此才有了鲫鱼的单品种养殖。不过钓鱼人很快发现:同是鲫鱼,饲养了3个月、尾重100克以下的幼鲫和1龄的成品鲫在生活习性上有很大差异。如果继续以传统坠钩沉底方式钓快鱼,则会面临等鱼咬钩而快不起来,同时钓大鲫连续提竿对臂力、体力的消耗是一个考验。如首届“光威钓王杯”鲫鱼尾重300~400克,一场比赛下来,许多人的膀子都钓肿了。在亚热带气候的南方省区,钓快鱼主要是罗非鱼,由于生长快、生殖周期短,当年就能繁殖二代、三代,形成三代、四代同堂,因此钓快鱼就是避大钓小。另外,钓鱼比赛都要考虑成本,相比于成品鲫,尾重50克以下的幼鲫成本低了许多,于是形成了钓快鱼以尾重50克以下鲫鱼为对象鱼的专门技术。
“台钓”之前,钓鱼人没有钓对象鱼观念。手竿钓鱼主要在湖泊、水库、河道进行,不分对象,偶尔在不养鱼的池塘也是坠钩沉底,等鱼咬钩。由此形成了一套包括理线系钩、装饵调漂、抛钩看漂、刺鱼提竿在内的操作技术。概括起来就是长竿短线或竿线等长,坠钩沉底,浮漂沉一半露一半:钓法是先诱后钓,等鱼咬钩,诱饵散而沉,钓饵不化不散,装饵掩住钩尖;抛钩瞄准钓点,以荡悠或伸竿钓点上方的方式垂线沉钩,间或以上下左右提引的方法逗鱼咬钩,视浮漂的沉或浮为鱼讯;刺鱼以可以把握的鱼讯为准,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中鱼后按承重和鱼的挣扎力度或牵或引,或遛或飞。
然而“台钓”变了,一是在池塘进行,鱼的密度高;二是钓组变了,悬坠将原来坠钩沉底不易表达的轻口鱼讯放大了,提竿频率加快i三是钓饵进步了,粉状饵诱钓合一,以合理的状态缩短了等鱼咬钩的时间;四是揭开了线组奥秘,钓鱼人从无口关注鱼饵跃升到钓饵、线组、浮标联动;五是由雾化引起的鱼的泳层变化改变了钓鱼人对鱼的认识。
钓快鱼得到重视是因为“台钓”,特别是以鲫鱼为唯一对象鱼的“钓王杯”和全国钓赛取消“单尾重”之后,围绕着“尾数”手不得不在快上下功夫。然而调4钓2,搓饵钓底只适合钓成品鲫,用它对付尾重50克以下,钓放多次的伤嘴鱼和泳层多变的幼鲫就不行了。
此时,包括创造了6小时钓获813尾鲫鱼的亚洲纪录和夺得第四届“钓王杯”冠军的程宁都是搓饵钓底。有人计算过,按此钓法即使技术再熟练,从搓饵抛钩到刺鱼、提竿、脱鱼,一个周期大约需要16秒,也就是说时速225尾是钓快鱼的极限。不难看出,除了上饵慢这个原因之外,钓快鱼还同水深有关,水深2米和水深1米,两钩到位时间相差一倍。另外,比赛要换位,由大边换到中间钓位会面临钓位差异和由鱼饵引起的鱼情差异,所以要在比赛中突破时速225尾是不可能的。
不过,钓快鱼既受到重视就会在各个环节上寻求突破。例如竿是不是适合钓快鱼,怎样把鱼迅速招来,钩、饵、线组、浮标怎样配合才能更好地被鱼接受,如何利用钓饵的轻重、大小、软硬和松黏去适应鱼口的变化,以及鱼离底了怎么钓等等都成了钓鱼人研究的课题。与此相适应,以鱼饵和浮标为代表的钓具制造业也在推波助澜,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两项:一是1999年“老鬼”推出了以“九一八”为代表的拉饵,并通过“老鬼钓鱼学校”推广全国;二是2000年出现的“圣人”短身水皮标,以及随后出现的“无极”小瓜仔浮标。得益于这两件武器,钓快鱼才渐成气候。自1999年5月翟少明以拉饵创造时速265尾的中国吉尼斯,到李冬在开封“好运杯”再创时速339尾新纪录,仅隔了5个月。之后,拉饵普及,钓快鱼愈演愈烈,成了中国特色。以至2004年全国钓鱼锦标赛在确定比赛项目时将手竿钓鲫鱼列为必不可少的项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