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鸽子鱼
因其形似鸽子而得名,体扁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体背古铜色。头小,口小呈马蹄形,具长须一对,头长为口宽六倍左右。唇厚,下咽齿末端斜切,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肉质细嫩鲜美,骨刺少。肉嫩醇香,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被视为珍馐佳品。
1简介
[1]鸽子鱼学名北方铜鱼,硬骨鱼纲,鲤科,俗称鸽子鱼,因其形似鸽子而得名。
鸽子鱼是黄河流域特有的珍贵鱼类,
主要分布在甘肃靖远至宁夏中卫一带约200公里的黄河河段。
志书《彩鱼》所云:“山岩之上鸽子最多,涉入黄河即变鱼,味最美。”鸽子变鱼不堪信,但鸽子鱼肉细腻白嫩,具有提气补虚,滋阳补肾的功能,是老弱病残者的滋补佳品。据说鸽子鱼还有解酒的奇特功效,过去每逢皇宫王府举办盛筵,即以其作为醒酒之佐餐,因而曾为当地送往朝廷的“贡品”,民间又称其为宫廷鱼,并流传有赞美鸽子鱼的谚语“天上的鹅肉山里的鸡,比不过黄河的鸽子鱼”。
2分布与特征
鸽子鱼栖息水域有局限性,形态似鲤鱼,但体窄嘴尖。用"粘网"捕捉,当其被"粘"立网上,乍看,形态酷似落在树枝上的鸽子,因此被命名为"鸽子鱼"。黄河鸽子鱼属鲤科,体长25~30厘米,腹部肥大,眼睛小,全身淡红、鲜亮,泛出银白色光泽。其鳞甲不多,肉质细嫩少骨刺,清蒸后醇香扑鼻,鲜美可口。在封建社会里,皇宫王府举办盛筵,每当有人酒酣意醉,即食鸽子鱼醒酒,效果甚佳。在清代,宁夏曾用鸽子鱼向朝廷进贡,由于这个原因,民间又称其为"宫廷鱼"。鸽子鱼数量不多,故而十分珍贵。它生活在黄河水流湍急的峡谷中,很不容易捕捞。寒冬它沉入河底冬眠;初春苏醒,3、4月间产卵;夏季黄河汛期水流特别混浊时,它不得不浮出水面换气,这时为人们捕捞的良机。鸽子鱼很留恋家乡,无论被黄河洪水冲得多远;清醒后也要长途涉水,逆水洄游,返回故里。据地方志载,其多在“黄河双漩处,旧例初捕者,先献宰官,为方物之贡,然后发售”,史料称“民国三十四年,靖远输出鸽子鱼3000只,每只价高300元。”
古往今来,鸽子鱼成为靖远首屈一指的名优特产。在当地民间许多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中,靖远“鸽子鱼”的传说更是脍炙人口。陇上文化名人、甘肃省文史馆名誉馆长张思温先生咏诗《鸽子鱼》一首:“玉冻长河借腊残,双鱼处处荐春盘。偏共强食陈筵几,何事不飞上钓竿。月令曲征疑爵化,龙门难跃竞泥蟠。渔人昔在承平日,先凿坚冰献宰官。”
3传说
“天上的(天)鹅肉,山里的鸡,比不过黄河鸽子鱼”。这是宁夏流传着的一句赞美鸽子鱼的佳话。关于鸽子鱼,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永新乡观音崖(ai)的岩壁上,居住着许多美丽善良的鸽子,但他们都被贪婪、凶恶、狠毒的鸽妖统治着。每年收获季节,鸽妖就驱使鸽子们将田里的粮食衔到山洞里贮藏起来,供他享用挥霍。一年黄河泛滥,庄稼颗粒无收,第二年开春以后,农民没有种子无法下种,男女老幼呼天喊地,一片凄凉的哭声。这时,一对美丽的鸽子看到人间的不幸,于是,带领鸽群把岩洞里的粮食衔出来,撒到田间。人们得救了,但是这对鸽子遭到了残害,他们奋力搏斗,最后还是被打得遍身伤痕。他们宁死不屈,双双投入滔滔黄河水,变成了一对美丽的鸽子鱼,一条红的,一条白的。现在粉红透白的鸽子鱼就是它们的后代。
鸽子鱼又名“宫廷鱼”,相传是专供皇宫食用的。
黄河鸽子鱼属鲤科,体长八九寸,肉质洁白细嫩,鳞稀刺少,清蒸后醇香扑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醒酒的作用,故为宴席上的珍品,在清代是朝廷进贡的贡鱼。鸽子鱼形似鲤,但其头小腹大,眼小而带红圈,体窄嘴尖,胸腹侧各有一根对称的硬鳍,形同“十字”,背部褐色,腹泛白色,侧看活像一只可爱的鸽子。鸽子鱼数量很少,又生活在河水湍急的峡谷水流中,捕捞很难,上市极少,因此,越显得名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