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钓鱼网 —— 骑马挎枪钓具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海钓中钓灵钓钝的情况分析

[复制链接]

0

精华

750

钓鱼宝

1029

帖子

华夏钓鱼网管理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2:3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河钓的钓灵与钓钝是以浮漂表现来决定提竿时机的。浮漂动几目提竿谓之钓灵,下沉多目或黑漂提竿谓之钓钝。而海钓的钓灵与钓钝是以鱼竿的表现来提竿的,鱼竿只点头未弯腰提竿谓之钓灵,鱼竿弯腰提竿谓之钓钝。两者区分的标准一个是漂一个是竿,而“钓理”却是互通的。河钓的钓灵与钓钝本人接触少,也没有发言权。而海钓则经过多年摸索,有那么一点切身体会和经验。下面,本人根据实战经验的积累,对海钓如何钓灵与钓钝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海钓受到季节、气候、海域、潮水等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以及鱼种、饵料、抛竿的远近和鱼竿的硬度等等因素的影响,鱼竿表现情况非常复杂。如何区分不同情况掌握提竿时机,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又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篇短文能说清楚的。有过海钓经历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鱼竿有一定弯度的情况下提竿是非常稳妥的,基本可以百发百中。而有时却并非如此,反而在竿尖点头时提竿有收获。再有就是竿尖出现1~2次点头后又出现一次幅度较大的点头(还不等于弯腰),此时提竿也有比较好的效果。凡此种种,原因何在?我们知道,河钓的钓灵与钓钝是根据浮漂的“目”为判定依据,有量化标准,易于掌握。而海钓的钓灵与钓钝是以竿尖的点头与弯腰为依据,标准比较模糊,随意性较大。比如从架竿的角度来看,鱼竿平放时的点头与弯腰差别不大,钓灵与钓钝就难于把握。另外,鱼竿还有硬调和软调之分,点头和弯腰的幅度也有差别,硬调竿的点头可能就是软调竿的弯腰,这些都构成判断上和操作上的困难。可以这么说,海钓的钓灵与钓钝的难度甚于河钓。如何将这个点头或弯腰的“度”把握到位,光有理论是行不通的,必须经过长期实践,认真摸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方能从中找到一定的规律。当然,这种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此处有用在彼处则并不一定行得通;对某种鱼可对号入座,对其他的鱼就不能照搬照套了。另外,在如何钓灵与钓钝问题上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客观因素如环境条件和鱼的习性会经常发生变化,主观上就要及时进行调整从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说通俗一点就是不管何种情况,人是决定一切的。主观因素发挥得好,完全能在复杂的情况下,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灵”“钝”间运用自如。比如河钓中因为漂的缘故,想动竿诱鱼很难,吃不吃在鱼。海钓却可通过移动、伸缩鱼竿起到诱鱼效果,主动性在人。

本文所提及的内容比较适合在福建沿海垂钓时参照。

一、季节

1.春季。随着气候的转暖,万物复苏,鱼也渐渐转为活跃。有从深海游向浅海觅食的,也有回游浅海产卵的,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它们都对食物的需求比较强烈。此时大部分鱼吃食处于争抢状态,吃死口的比较多。如果你是新手,钓钝是稳妥的办法;若你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钓手,钓灵比钓钝应有更大的钓获量。因为钓灵大部分是挂嘴,摘钩非常方便,可争取不少时间。进入春夏之交,大鱼与当年生的小鱼共存,且小鱼偏多,很多情况下,竿尖点头十分频繁,时不时还来个漂亮的弯腰,感觉挺过瘾。但往往是“看上去很美,提起来后悔”,白忙活的多。原因何在?这就是所谓“小鱼闹钩”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比较好的办法是调整钓组,换成大钩大饵钓钝,可有效把小鱼拒之钩外。当然,如果此法没有得到预期效果,说明水底大部分是小鱼,此时换成细线小钩钓灵,应该有较好的效果。


2.夏季。撇开那些凶猛的吃死口的鱼类不谈,其他鱼类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把握。根据常理,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鱼觅食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吃食也猛,钓灵可以有比较大的收获。

3.秋季。此时的鱼类为了储存能量过冬,吃食比较凶猛,一口闷的现象经常发生。以往在这个时候钓获的鱼,大部分是吞钩后竿尖并未有充分的反映,甚至有时是想收竿察看饵料情况才发现鱼已被挂牢。此时垂钓要根据对象鱼灵活把握,尽量集中精力观察竿尖变化,在鱼竿点头并向弯腰过渡的一刹那提竿,往往就能获得非常丰厚的回报。从这个角度来看,与钓灵与钓钝似乎都不沾边,权且解释成钓“过渡”吧。

4.冬季。根据常识,鱼在水温较低的情况下游动范围不大且“金口难开”,即使张口也是微张,对食物的需求不是那么迫切。正因为如此,冬天钓鱼是考验耐心和检验技术的时刻。好在福建沿海尤其是闽南地区的四季温差不是太明显,冬天不像北方那么极度严寒,鱼不张口的程度要轻一些。但仍然要把握好四个方面:钩子小一点,饵料小一点,饵料醒目一点,竿子勤动一点。钩子小和饵料小是为了迎合鱼不愿张嘴的情况,饵料醒目一点是便于吸引鱼的注意,而勤动竿子则是以动制静挑逗并激发鱼的吃食欲望。做到上述四点,一般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任何气候都有一般气候与特殊气候之分,且气候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春夏秋冬只是一种概念,反映的是一般情况。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就是极端气候时,就要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我们知道,动物对气候的反映比人类敏感甚至超前,气候的变化对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些极端气候包括雷雨来临之前气压低、三伏天的炎热酷暑、秋季常刮的5~6级以上大风、冬季的严寒导致水温在5~6摄氏度等,鱼的生活规律和吃食习惯也会随之出现较大改变。比如夏季三伏天,由于天气炎热,鱼也显得烦躁不安,大部分鱼类游向深海“避暑”,未避暑的鱼大都白天比较“沉闷”不喜动弹,只有清晨和傍晚相对凉爽的时候出来觅食。三九严寒时的鱼要么懒得游动,要么拒绝张口吃食。其他如气压低以及大风天等气候都很难有鱼咬钩。极端气候下的垂钓,对垂钓人的挑战性极大,一方面要忍受恶劣天气的折磨,另一方面又要忍受长时间鱼不咬钩的烦恼。很多情况下是劳命伤财得不偿失,即使有收获也是微乎其微,且技术因素偏小运气成分偏大。所以总体来说,垂钓时尽量回避这样的气候是明智的。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富有挑战精神的人,那么在恶劣气候下垂钓,要尽量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避“气”锋芒。尽量避开恶劣气候的锋芒,找准最佳垂钓时间下手。如雷雨后、炎热季节的清晨和傍晚、冬季有暖阳的时间等等。

2.鱼懒人勤。在恶劣气候下鱼不喜动弹,但人却不能闲着,应多提动竿子进行诱鱼,而且精力要集中,一旦有动静就要提竿,钓灵效果更好一些。

二、海域

有的海域水深,有的海域水浅。在这种情况下,同一种类的鱼可能吃食的动作相同,但反映到竿尖却有差别。比如水浅处鱼吃食竿尖抖动较为明显,而水深的地方由于受到水的阻力影响,竿尖的抖动较为轻微。因此在做出提竿时机的判定时要对不同海域的不同情况有所了解再下手。实践中我发现,水浅的海域大部分的鱼也小,竿尖动作很漂亮,但常常是提起却没鱼;而水深的海域有时并没发现竿尖有动静,等到提竿时才发现鱼已吞钩。由此我总结一点,就是水浅钓钝水深钓灵应该是比较聪明的选择。当然,也不能将此问题绝对化,还要结合鱼大鱼小,潮水的急缓以及使用的饵料等进行综合考虑。

三、潮水

1.大潮时分、水流的瓶颈地带以及有环流的海域非常容易产生急流,而鱼在水流急的情况下连“站”都“站“不稳就别说吃食了。此时鱼吃食好比足球守门员对着来球使出浑身力气那么奋力一扑,会一口死命咬住猎物,生怕它溜走。而此时由于水流较急,鱼咬钩时竿尖的反应十分微弱,发现竿尖微动,说明鱼已经将饵料吞入口中,此时要钓灵,见竿尖点头即提竿,否则等到它感觉到饵料里的异物时会立即吐钩,机会也随之溜走。我有过多次急流垂钓经验,对此有切身体会。


2.相反,小潮以及水浅的海域流水比较平缓,饵料在水中的动静不大,当然也不“活”;而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看到不活的食物一般会有个试探的过程。这种试探过程我归纳为:吞吞吐吐,欲吃又止,不吃则已,吃则必吞。也就是说鱼儿往往试探之后就是果断地吃钩,吃钩之后就是果断地逃跑,此时钓钝就是明智之举。当然,水急的时候加大铅坠的重量或水流平缓的时候减轻铅坠的重量,以及抛竿的远近等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又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根据经验作出正确判断,心中有数就能随机应变并稳操胜券。

四、饵料

饵料的不同,鱼吃食时的反应肯定也不同。实战中有个教训让我牢记在心久久难忘。一次专门去钓大黑鲷,根据别人传授的经验,准备了小活虾饵料。活虾放下没多久,很快就有反应。竿尖先出现微微点头,接着出现典型的大鱼咬钩“三部曲”:竿尖点一下头顺势下弯一点,再点一下又下弯一点,在出现第三次点头并出现较明显的下弯时,我已按捺不住,猛地一提竿,此时船工说了一句:太快了,话音未落,我已经中鱼。接着就是一场激动人心的人鱼搏斗,我按照惯例,松竿——摇线——提竿,操作完全符合规范。但是,就在我以为胜券在握,大功告成之际。形势突然来了一个大逆转,突然发觉手轻,摇出水面一看,钩线完好鱼却跑了!事后总结,这是一个典型的中鱼但未挂牢造成脱钩跑鱼的案例。究其原因,提竿过早!用船工的话说,用活虾一是不要急于提竿,因为饵料较长,鱼有个慢慢吞入过程;二是多数情况下,用活虾中鱼,别担心鱼跑,等它把饵料完全吃进口里后游走,竿尖会猛力下弯,这种下弯是死弯,幅度非常大,甚至会将竿尖带入水中,此时提竿好比三个指头抓田螺——十拿九稳。吃一堑长一智,这件事对我的启发是,活饵与死饵、大饵与小饵、硬饵与软饵都对鱼吃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竿尖有不同反应。区分这种反应对于我们掌握提竿时机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海钓使用的饵料种类繁多,很难一一赘述,只能以目前常用的饵料如虫类(包括红虫、赤虫、沙虫、海蜈蚣等)、活虾、虾肉、蟹肉、牡蛎、鱼肉(巴浪鱼肉、章鱼肉、鱿鱼肉等)为标准,再结合鱼的喜爱程度作一简要分析。


1.根据不同饵料对于鱼的喜爱程度判定。比如牡蛎、软壳蟹为黄鳍鲷所喜爱,用这两种饵料的钓获量比一般饵料多很多。活虾则是鲈鱼和黑鳍鲷的最爱;而红鼓鱼则钟爱巴浪鱼肉和章鱼肉等。可以这么说,鱼对爱吃的食物就像老鼠见到大米一样,见到就咬,咬住就下吞,下吞必上钩,一般难有逃脱的机会。按道理此时是无所谓钓灵与钓钝的,因为当你及时发现鱼竿点头,果断提竿不会有错,而你没有发现竿尖点头也不要紧,因为鱼竿弯腰是迟早的事,只是别让鱼竿弯腰太久,否则鱼可能挣脱。唯一的例外是牡蛎钓法,用此方法只能钓灵别无选择。

2.一般的通用饵料:如红虫、赤虫、海蜈蚣、虾肉等。正常情况下,红虫、赤虫、海蜈蚣等饵料有活性且鱼爱吃,而且会争抢,钓灵是上策(当然,挂整团大饵又遇到嘴小的鱼,那又另当别论)。如果用虾肉做饵则适合钓钝,因为虾肉比较大,鱼难以一口吞噬。以上是根据饵料大小来决定的,遇到一些特殊鱼种又要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如椿子鱼有嘴比较大的优势,吃食大胆,但吐钩也快,无论用何种饵料,钓灵是正确选择。

3.鱼肉饵料:这些饵料一般是针对一些凶猛鱼种,如果选择对路,钓灵与钓钝都可。另外,很多垂钓人有一种固有的老观念,认为饵料越大诱鱼的几率越大,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完全如此。关键看你对当时当地鱼情的掌握,掌握不准,很多时候用大饵反而会束缚自己的手脚,浪费不说,有时该钓灵时钓钝,该钓钝时反而钓灵了。结果是大鱼没钓到,小鱼也寥寥。

五、鱼种。不同鱼种咬钩方式是不同的,而同样的鱼种大小不同,咬钩方式也有差别。这里我先区分各种不同的鱼类进行分析比较:


1.体型较大的凶猛鱼类:主要有鲈鱼、美国红鲈(红鼓鱼)、章红、石斑、狗鲨、鳐鱼等。这类鱼不仅体型较大,吃食动作也快而猛。吃死口,吞死钩的几率大。经验丰富者可钓灵,新手则钓钝比较合适。尤其是石斑,可说是傻得可爱,别担心错过上鱼机会,一次让它跑掉,下次可能照样中你的钩。

2.比较凶猛但体型较小的鱼类:主要有牛尾鱼、椿子鱼、香头鱼、赤棕鱼、黑鳍鲷、石国公等。这类鱼与上面提到的凶猛鱼类有相似之处,但略逊一筹。它们吃食一般也很少试探,咬住或含住食物就下咽。对付的办法就是钓灵(这些是根据鱼的特性来说的,如用活虾则另当别论)。

3.体型一般、吃食较为谨慎的鱼类:黄鳍鲷、海鲋鱼(加力)、加万、沙梭等。这些鱼胆子小,吃食谨慎,多半都有试探过程。如果竿尖稍有动静就急着提竿容易提空,因此钓钝是比较好的选择。以上是根据不同鱼类来区分的,而同样的鱼有大有小,必须区别对待不能死搬硬套。多数情况下,大鱼咬钩较轻,但会慢慢下拖,点头是前奏,弯腰是正戏,钓钝成为不二选择;而小鱼咬钩较重,初生牛犊不怕虎,常常出现成群互相争抢,此时钓灵就成为首选。

以上所说的钓灵与钓钝只是相对而言,不能绝对化。因为钓灵与钓钝是纯技术范畴,把握得好坏与否,反映出一个钓手的技术水平。换句话说,钓灵与钓钝也有“刚性”与“柔性”之分,也就是说,该在鱼竿点头时提竿,就不能等到其弯腰;就如上面提到的牡蛎钓法等。同样,必须等到鱼竿弯腰时提竿就不能在只是点头时提竿,比如使用活虾钓黑鳍鲷等。这是其体现出的“刚性”,违反了这个铁律,或者提空,或者提到又脱钩。而其“柔性”则是体现在有时或对某种鱼来讲,既可钓灵也可钓钝,比如对于吃死口的鱼类。吃死口意味着鱼对饵料志在必得,钓灵钓钝反而无足轻重了。有时对吃死口的鱼钓灵是为了钩住鱼的嘴巴防止其吞钩,这些鱼的牙齿锋利,吞钩后逃跑时的挣扎会将鱼线磨断。所以,需要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无论钓灵与钓钝,挂嘴才是硬道理和真功夫,垂钓中能处处挂嘴,那说明你的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当然,这需要一种火眼金睛般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捕捉技巧。相对来说,钓钝显得较为简单。因为很多情况下,当出现鱼竿弯腰状态大部分说明鱼已吃死口,此时提竿中鱼是手到擒来的事,即使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这个时候想不收获也难。

我写此文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尽善尽美,给新钓手一个参照的依据。希望像法官把每一个案件办成铁案一样,经得起任何检验。但要做到则非常困难,因为海钓过于复杂,虽然以上都是本人数不清的教训的总结,但错误与遗漏在所难免。总之,海钓情况千变万化,在如何钓灵如何钓钝问题上也要灵活掌握。而且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不然,老提不中,会出现急躁情绪,操作也会失当,结果心到手未到,心未到手却到了,恶性循环的结果肯定是两手空空。实战中,我的体会是,每到一个新钓点,在不熟悉情况的前提下,首先,要摸清情况。可向船工请教,也可向来过的钓手了解。其次,在综合了他们的意见之后,还要进一步采取试探措施。从前几竿鱼吃食的习惯分析出是竿尖点头提竿还是竿尖弯腰提竿,试探性的提竿肯定会出现跑鱼现象,但却为后来的大丰收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就有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华夏钓鱼网 —— 骑马挎枪钓具论坛 ( 渝ICP备18000901号 )

GMT+8, 2025-1-23 13: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