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钓鱼网 —— 骑马挎枪钓具论坛

标题: 鱼线滋滋响,那个是什么声音?? [打印本页]

作者: 好吗好的    时间: 2019-8-28 13:49
标题: 鱼线滋滋响,那个是什么声音??
以前钓2斤的鲤鱼鱼线都滋滋响,现在用劲龙斩钓7斤鲢鳙鱼线都不响了。。。

作者: 好吗好的    时间: 2019-8-28 13:49
是劲龙斩太强力了吗??
作者: 鱼不理我    时间: 2019-8-28 13:52
现在用劲龙斩可以直接飞
作者: 地势kun    时间: 2019-8-28 14:01
劲龙斩护线?
作者: cmrain    时间: 2019-8-28 14:12
都没有给鱼左右摇摆的机会,就入抄网了。
作者: 江北仙人掌    时间: 2019-8-28 14:28
你让鱼无话可说
作者: 南岭渔歌    时间: 2019-8-28 14:46
劲龙斩拉2斤鲤鱼没手感的,跟拉水中烂布条没差别
作者: 南城布衣    时间: 2019-8-28 14:49
鱼:我还就不信我拉不响你的线。竿:那试试。鱼:试试就试试,我发力了哟。竿一抬,鱼:我感觉我飞起来了。。。
作者: yiliyanzi    时间: 2019-8-28 14:56
用软点的竿子,用大点的线,就可以了。
作者: 好吗好的    时间: 2019-8-28 15:03
鱼不理我 发表于 2019-8-28 13:52
现在用劲龙斩可以直接飞

贴水皮拽上来过,但没坐飞机上过,宝贵着呢
作者: 好吗好的    时间: 2019-8-28 15:04
地势kun 发表于 2019-8-28 14:01
劲龙斩护线?

3+2没断过啊
作者: 好吗好的    时间: 2019-8-28 15:05
cmrain 发表于 2019-8-28 14:12
都没有给鱼左右摇摆的机会,就入抄网了。

确实,太强力了
作者: 好吗好的    时间: 2019-8-28 15:06
南岭渔歌 发表于 2019-8-28 14:46
劲龙斩拉2斤鲤鱼没手感的,跟拉水中烂布条没差别

形容的没毛病!
作者: 好吗好的    时间: 2019-8-28 15:07
江北仙人掌 发表于 2019-8-28 14:28
你让鱼无话可说

嘴都勾破了不敢说了
作者: 好吗好的    时间: 2019-8-28 15:08
南城布衣 发表于 2019-8-28 14:49
鱼:我还就不信我拉不响你的线。竿:那试试。鱼:试试就试试,我发力了哟。竿一抬,鱼:我感觉我飞起来了。。。

飞在岸边一动不动   啪  !晕了
作者: 好吗好的    时间: 2019-8-28 15:08
yiliyanzi 发表于 2019-8-28 14:56
用软点的竿子,用大点的线,就可以了。

没有面条竿了现在
作者: 风生水起    时间: 2019-8-28 15:43
那个是鱼竿的娇喘
作者: 方竹小钓手    时间: 2019-8-28 18:39
鱼线还没反应过来,鱼都上岸呐
作者: pangban007    时间: 2019-8-28 19:05
用劲龙想找这感觉,估计得10斤+吧,反正我没遇到过,整的我现在都不想玩劲龙了,但是大鱼梦又一直在,每次还是打起,郁闷的很,都不知道牛人们哪去钓的那么多大鱼
作者: 馨天地钓者    时间: 2019-8-28 19:11
整条28斤的试试!
作者: 冰清玉洁819800    时间: 2019-8-28 19:14
以前的鱼线出现这样的情况比较多
作者: 一叶知秋    时间: 2019-8-28 20:21
基本都没有拉响过线
作者: 学昆爱昆    时间: 2019-8-28 20:59
哈哈   需要挑战巨物
作者: 骑马挎枪    时间: 2019-8-28 21:17
千万别飞鱼和暴力操作,要断竿!

可以飞鱼的竿子前端节是经过特别强化的,这种竿子没有长尺寸,如果做成长尺寸,会非常重头。
作者: 巴少    时间: 2019-8-28 21:20
那是线在绷紧的状态下划水,就像你拨琴弦一样
作者: hzqqboy    时间: 2019-8-28 23:44
实力太强了~~~~~~~~


作者: myluyp    时间: 2019-8-29 09:12
应该是和线有关,滋滋响肯定是线吃水。现在用的线更牛了。。。。。
作者: qmhqlll    时间: 2019-8-29 16:42
好想听线那个声音,就是很少听到
作者: 青青之木    时间: 2019-9-5 10:36
其实那声音是鱼钱振动,带动鱼竿高频率振动发出来,换竿了,声音不一样了。裸竿的声音会很动听!




欢迎光临 华夏钓鱼网 —— 骑马挎枪钓具论坛 (http://bbs.chinaqmkq.cn/) Powered by Discuz! X3.2